目前,部分省份2014年度預算和“三公”信息正陸續披露,中央部門預算公開也將在近期拉開大幕。而目前預、決算公開的實際情況是,“大類”預算、籠統預算、原則性預算公開偏多,欠缺更多具體項目和支出用途的細節。專家建議,不開發佈會應網上答疑,公民有知情權。(3月24日《京華時報》)
  亞當?斯密有言,“財政乃庶政之母”。預算決算上的事情,來龍去脈交代清楚,既是底線要求,也是更高標準。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預算賬目被稱為“國家賬本”,雖說無法婦孺皆懂,但起碼也不能讓內行挑刺。從1994年實行分稅制迄今,我國財政收入已增長了20多倍,總量也由5000多億增長到了近13萬億。今年是我國大規模公開預、決算信息的第六個年頭,公開信息正日趨細化,公開部門也覆蓋了更多級別的政府部門,只是,預決算和“三公”公開確實存在部分數據口徑模糊等頑疾。
  3月18日,財政部還專門發佈了《關於深入推進地方預決算公開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擴大預決算公開範圍,公開主體擴展到所有使用財政撥款的部門,並稱預決算信息公開是“最有力的反腐措施”。2014年全國兩會後的這份“通知”,離不開兩個背景:一來,各級政府預決算公開的時限通常為預決算批准(批覆)後20個工作日內。按照今年地方召開兩會的時間推算,公開時間窗口已經臨近。財政部及時提醒,也是意在防止少數部門耍賴爽約。二來,正如專家所言,“我國財力支出是下沉的,80%左右的財政支出在地方政府,地方支出的‘大頭”又在市縣一級,省本級的支出也不大。”此前,中央預算越來越詳盡,而地方預算則成了最大的“硬骨頭”和“深水區”,財政部對此發力,也算“有的放矢”。但是,僅憑這份“通知”,能否讓地方預算細節纖毫畢現,暫時還是個不小的問號。
  這些年,財政效率上的質疑,固然是制度設計的問題,實際上與公開透明息息相關。去年,“三公支出9000億元”的傳聞被證偽,但能檢索到的權威數字,是2004年“三公”支出1201億元。民生關註的熱點數據語焉不詳,核心關切遲遲“猶抱琵琶半遮面”……少數地方預算不成為糊塗賬才是怪事。不少地方在編製預算說明時,談到資金結轉、預算支出時動輒在“億元”單位後邊加個“等”;在預算執行情況報告里,蜻蜓點水列出一個支出項目,用“等等”代替幾十個項目“魚目混珠”的情況比比皆是。如此這般,不過是留下充足的“彈性”空間。
 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,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,實施全面規範、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。預算制度要公開透明,首先是依法公開的項目要板上釘釘。尤其是在壓縮“三公”支出、簡政放權的今天,沒有細化的預算公開,扎實有效的公共監督就難以給力起來。問題的關鍵是:我國的預算科目按照囊括範圍的從大到小,分為類、款、項、目四級。眼下,制度設計要求細化到項級科目和具體項目,幾乎做到了全面公開;但民眾要求的“細化”,是事無巨細、錙銖必較的全透明與全公開,就像開門過日子,柴米油鹽筆筆清晰。顯然,這就要求大力推進“全口徑預算”,及早修訂預算法、實現預算精細化管理。
  預算公開,細節見真章。只有真正敢於、善於將細節預算公之於眾,財政才會少些暴發戶的豪氣,多些居家過日子的煙火氣。(鄧海建)  (原標題:預算公開,“細節”才是硬骨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p96xpzct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